王阳明三教合流,道、儒、释。
其中 格物致知 的方式最早来自《道德经》第16章 《至虚极也》。
帛书版:
至虚极也,守情表也①。万物并作,吾以观其复也。
夫物芸芸,各复归于其根。
归根曰静,静,是谓复命②。
复命常也,知常明也。
不知常,妄。
妄作,凶。
知常容,容乃公,公乃王,王乃天,天乃道,道乃久。
没身不殆。
传世版:
致虚极,守静笃。万物并作,吾以观复。夫物芸芸,各复归其根。归根曰静,是曰复命。复命曰常,知常曰明。不知常,妄作凶。知常容,容乃公,公乃王,王乃天,天乃道,道乃久,没身不殆。
版本差异:
① 至虚极也,守情表也:传世版是“致虚极,守静笃”。“至”,到达,达到。“极”,极点,最高的,不能更进一步的,不变的,引申为准则。“情”,情实,真实的呈现。“表”,表率,准则。到达虚无而至极点,恪守情实而成准则。“极”与“表”都有准则的意思,前后呼应,故取帛书“守情表也”。“守情”被改为“守静”,一方面是因为“情”多被理解成欲念,另一方面是因为“守情”之法知者甚少,故被后人妄改。
② 静,是谓复命:传世版去掉了“静”字。帛书版的表达,是“静”谓之“复命”,而传世版的表达,却是“归根”谓之“复命”。一个是状态,一个是动作,二者有区别。